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23-04-28 13:10:17

4月27日,由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灿然逸韵——莫晓松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共展出莫晓松近30年来创作的工笔花鸟画和水墨人物画作品70余件。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认为,莫晓松早年以工笔画见长,但他的作品既有渐行深厚的“工”夫,更有超越技法、形式的精神“意”象、“意”境。近年来,莫晓松用水墨语言转译重构西方经典艺术形象,利用形、墨、色的交融互生,营造出浓郁的诗性氛围。经过数十载的艺程磨砺,莫晓松如今已然画出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领悟,画出了自己的形式创造和情感表达。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621.jpg     莫晓松现为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本次展览分为“花木蕴美”“游迹畅神”两个板块:“花木蕴美”板块以工笔花鸟画为主,作品清丽、淡雅、丰润,寓精致与洒脱为一体;“游迹畅神”板块则展示了艺术家近年来游历西方文明古迹后创作的新作,体现了画家在立足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的绘画风格。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640.jpg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2、4号展厅,将持续至5月7日。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633.jpg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灿然逸韵

——莫晓松作品展

前 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观莫晓松的画,我颇有感触。

这位来自黄河之滨,深受仰韶文化、敦煌艺术影响的画家,经数十载的艺程磨砺,如今已然画出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领悟,画出了自己的形式创造和情感表达。

莫晓松早年以工笔画见长。工笔画之“工”,乃中国艺术精神里“格物”之谨严、“致知”之精到的视觉反映,体现的则是艺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感应所激发出的积极有为品格。但工笔之“工”,更需“意”的衬托。若一味追求工细谨严,涓滴不遗,则难免有放逐情感凝聚与思想锐度之虞。莫晓松熟谙此间的辩证妙义——以“工”的态度与风格,“意”在尽精微中臻高远意境。故,他的作品,既有渐行深厚的“工”夫,更有超越技法、形式的精神“意”象、“意”境。工与意、形与神,在他的笔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特别是面对莫晓松创作的用水墨语言转译重构西方经典艺术形象的作品时,我不由耳目一新。画家利用形、墨、色的交融互生,营造出浓郁的诗性氛围,画面笼罩着缥缈的旨趣。在墨韵色章的纷披掩映中,观者可体会由因表现材质、表现对象的文化错位而带来的风雅与意蕴,出人意表,亦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创新最终要落实于视觉。但根本上,新视觉又源于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莫晓松作品的视觉之新,包含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艺术类型的不同处理技巧,其美感属性拓展了传统工笔画表情达意的范围,使之在古与今、中与外的交融语境中弥散出强烈的风格特征。此风格,正拜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所催生。而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形成,寻己、思远是关键所在。寻己,是理解、明确、守护自身艺术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属性;思远,是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空间上兼蓄中外文化之气象,时间上共存古今文化之情愫。两千多年前,古希腊雕刻家们在石头上创造了蕴涵着单纯、高贵的线条。这种线条随着佛教东传,与中国的艺术之线结合,形成连结东、西,源远流长且源源不断的文脉。莫晓松选择去表现古希腊雕塑、古希腊瓶画,就是因为感受到这条伟大的文脉,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历久弥新。从中,他体会到超越文化迥异、超越地域阻隔的人文原初境域的无穷魅力。于是,敦煌彩塑、古希腊雕塑,中国彩陶、古希腊瓶画,都在充满中国意蕴的传移模写下,既保留了本有的单纯与高贵,又弥漫着东方的清新、风雅和别致。

我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莫晓松创新的成功经验已昭然在目。那就是: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绝不限于语言形式的变革,而应上承传统思想文脉,下接世界艺术资源,运用本土经验巧妙地化解异域、异质的殖入与不适。无论“工”的意象抑或“写”的境界,最终都要走向“化”的圆融。

                                                                                                                           2023年4月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652.jpg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658.jpg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702.jpg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711.jpg

微信图片_20230428131724.jpg